价格时效估算
  • * 出发地
  • * 目的地
  • * 手机号
  • * 重量
中国各个朝代的物流发展形式
发布时间:2023-04-20 19:46:18    点击次数:519


微信图片_20230317075925.jpg

          物流业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现代意义上的“物流”一词引进中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,来自日文中对英文单词“logistics”一词的翻译。虽然这个词进入中国不过几十年,可这项服务已经存在了很久,只不过远没有今天这样便利。

        最早的时期那还不算是物流,严格意义上来讲,古代物流据其历史发展演变,并不像现代物流一般分的那么细致,充其量可总称为“快递”,而这些“快递”均属非商业化或国家垄断性质,因此很少对民间开放。而镖局的叫法则来源于明末清初,主要是因为私人的运输需求日益提升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夏商、周朝、春秋时期,在夏商的时候已出现实物传递,大部分为捎带,比如今天帮张家送个信,明天帮李家跑个腿,赚点小钱贴补家用,但传递的距离都不会太远,交通工具还是人的双腿,快是谈不上,就像今天给邻居或朋友顺便带个东西,并非专门服务。


      到了后来的周朝时期跟春秋时期古人发现快递能提高办事效率,于是设置了快递官职“行夫”,并给快递业定下规矩,“虽道有难,而不时必达”,就是说虽然有困难但假以时日是可以成功的。由于快递需求日渐提高,要求到货时效快“马传”便出现了,近距离传递物品用“单骑”,长距离传递用“接力”


       秦汉、秦统一时期,秦汉时期的时候对于短途的普通邮件,一般由通过步递,平均每个时辰要走10里,当天送完。如果用传车,一般每天要行70里,最多每天可行两三百里。骑马的话,对速度的要求是“日行四百里”,这是当时的速度极限了,即古人眼里所称的“至速”。


        后来秦国统一过后秦统一后,对快递有了快慢之分,一般普通物件对快递送达日期没有什么苛刻的要求;可一旦批注上“马上飞递”的字样,每天必须走150千米;若批注了“十万火急”,那就要求速度更快了。当时,随着政府职能的完善,对快递的物品有了保护意识。为防止中途泄密或被掉包,采取了不少方法。秦时的文书都是写在竹简上,传递前将邮件捆扎妥当,并在结绳处使用封泥,盖上印玺,以防私拆。同时,明确提出了对快递员入行的要求,即“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”,就是说老弱和不诚信的人,是不能当快递员的。


        魏晋、汉、隋唐时期,魏晋时期快递业得到了较为正规的发展,出现了当时专门针对“快递”的第一部邮政法规,即魏国由陈群等人制定的《邮驿令》,在中国邮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。汉代对快递物品的封装工具和手段更加丰富,外封套有函、箧、囊等,根据物件的形状、大小,分别装入不同的包装袋中,“函”为一种小木盒,用来装简牍,上面有木板盖,刻线三道,凿一个小方孔,用绳子扎好后,方孔处要用封泥封好。快递业更为发达的时期是隋唐,由于大运河的开凿,水路快递的优势更加明显,很多时候省去了翻山越岭的时间,顺水行舟,路途更短了。唐玄宗时,全国大约有1,600个驿站,其中水驿200多个,陆驿约1,300个,水陆相兼驿近百个,从事快递的约两万人.....再到后来由于民间运输需求过多,就出现了第一家民营快递企业,那就是所谓的镖局。


      唐宋元明清时期,我国的物流服务基本上是成形了,各种海购,生鲜服务都有。最出名的应该就是大家学过杜牧的《过华清宫》也就是杨贵妃吃荔枝的故事。那时候,作为一个普通百姓,能收到一封信就能乐上一个月,想运点贵重物品就只能拜托镖局。


         总体来说古代物流的形式大体上有驿站、民信局和镖局三种形式组成

       一,驿站是古代接待传递公文的差役途中休息、换马的处所,唐代驿站的设置已经达到了辽东。到了辽代,已经有十四处驿馆。为了适应军事需要,金效仿宋王朝在辽宁地区建有递铺。铺与铺之间的距离在十里左右,驿站按照朝廷规定供应给过往官员的食宿和车马。元朝为了巩固政权,驿站制度更加完善。明代洪武元年,设立了递运所,专门从事货物运输,使货物运输有了专门的组织。清顺治帝入关后,在盛京设驿站,分驿、站、铺三部分。驿是官府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,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,铺是地方厅、州、县政府负责公文、信函传递的组织。

       二,民信局是民间经营的通信组织,民信局一般均为私商经营,资金比较雄厚,在本埠及外地设总局和分号,各信局之间密切协作,每一信局专走一路或几路,投递地点遍及国内主要商埠城镇。从明朝永乐年间兴起,业务包括寄递信件、物品、经办汇兑。到了清同治、咸丰、光绪年间,全国大小民信局达数千家,光绪二十三年(1897)天津大清邮政官局开办后,各家民信局继续营业,在邮政局登记挂号的有老福兴、全泰盛、协兴昌、森昌盛、福兴润、三盛等6家。机构遍布国内及华侨聚居的亚洲、澳洲和太平洋地区,形成内地信局、轮船信局和侨批局。有些侨批局一直活动到本世纪40年代。有的在商业中心上海设总店,各地设分店和代办店,民信局之间互相联营,构成了民间通信网。

       三,古代镖局运的货物不是普通物品,而是贵重物(如奇珍异宝),需要有安全保障和准时运达,镖师们有句口头禅,叫“三分保平安”,因此必须要有懂功夫的人保护才能完成,镖局的组织包括镖局主人、总镖头、从事保镖工作的镖头和镖师、大掌柜、管理杂务的伙计和杂役。不但将一般私家财物承接保送,地方官上缴的饷银亦靠镖局运送。到了清朝中叶,由于票号的产生,镖局的主要业务是票号押送银镖,到了清朝末期,随着票号的逐渐衰败,镖局的主要业务是为一些有钱的人押送衣、物、手饰,这就形成了粮镖、物镖、信镖、票镖等类型的镖局。